導航連結
理性之外:超現實主義攝影書展
當人們談論起超現實主義的時候,你我可能會想起藝術家達利畫作中的融化時鐘、畫家馬格利特的人雨,或是攝影家曼雷作品中的天邊一朵唇。然而,如果要進一步地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意涵,或許得先回顧超現實主義興起的歷史脈絡。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大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歐洲興起的一場文化運動。具體而言,發源於1924年的法國巴黎,並且深受達達主義(dadaism)以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影響。
在一戰期間萌生的達達主義運動,參與其中的藝術家們,在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之後,將這場災難的根源,歸因於人類過度地相信理性,以及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因此,他們強烈地反對理性、邏輯、意義;同時,也反對建制、規則、暴力、戰爭、國族主義等舊社會秩序當中,一切人們認為合理的事情。相對的,達達主義者追求無意義、隨機性及偶然性,並且將無意義武器化,試圖用來抵抗、顛覆造成戰爭災禍的各種人為制度和機構。
超現實主義者也同樣反對理性和世俗的暴政,然而他們認為人類面對的挑戰,不只來自於制度或科層,而是缺乏想像力。相較於達達主義者的基進、虛無或犬儒傾向,超現實主義者試圖透過解放人類的潛意識,來改變個體的生命經驗,進而達成改造社會的理想。
受到精神分析理論啟發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認為,人們在無意間所流露出來的各種自發的行為,因為不受理性控制,反而更貼近真實。因此,如果能把壓抑的潛意識釋放出來,將能為人類社會帶來革命性的力量。因此他們嘗試在理性之外、無法預期的情境中尋求意義,例如夢境、機緣、失誤或意外。
鏡頭拉回到當代台灣。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團隊,以慾望、肖像、操弄三個關鍵詞,從館藏中挑選了 12 本來自國內外的經典攝影書,作為向超現實主義時代精神的一種致意,同時嘗試在攝影作品中追索超現實主義可能的當代風貌。
此外,我們也期盼在數據、運算法、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大行其道,人們在數位資訊環境下的認知、情緒、互動隨時可能被操弄的今天,讀者得以透過超現實的影像,重新思考自身的感知、現實的意義,想像人性在深受科技影響下的未來,那超現實的圖景將會變成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