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ALKS

陳飛豪 ×《家庭照相簿中的日治台北城》

日期│2017.8.27(日)14:30-16: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PHOTO TALKS八月活動很榮幸邀請到藝術家陳飛豪擔任講者。講座中飛豪將簡要介紹自己投入藝術創作的過程,並以去年於台北雙年展展出的作品為主軸,分享作品創作背後的思考,以及影像之於個人與城市的歷史,攝影之於記憶與真實經驗的相關議題。

無論是否親近攝影,一本記錄自我家族歷史的相簿,大概是多數台灣家戶當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物件。這些影像集或作為重要儀式節日的紀念(畢業,結婚,生育,農曆新年)或作為某些特殊事件的在場證明(家族旅遊,親友聚會),並以每戶人家不同的習慣與方式,代代傳承下去。身為家中晚輩,陳飛豪對於老舊泛黃的家族相本甚為著迷,尤其眼前所見那些似孰悉又陌生的城市影像與親友容顏,更開啟他對家族史與國家歷史爬梳的興趣:一本私密的攝影相簿,不僅讓他回顧至親祖母從少女到年老的完整生命歷程,同時也帶領他經驗日治到民國政權轉換凋零時對平民家族的深遠影響。

在去年雙年展的展出當中,陳飛豪嘗試以家族故事為主要藍本,將自身的體會與研究透過錄像與裝置作品加以呈現。名為《家族照相簿》的作品,以三座出現在自己家族照相簿中的公共建築: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教育會館(戰後台灣省參議會、美國文化中心,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台灣護國神社(今國民革命忠烈祠)為討論基礎,透過穿插創作者的家族史故事,進一步探討公領域與私人記憶之間的關係。除了既有的影像,陳飛豪也透過第一人稱講述關於這些照片的故事,然而刻意強調中日文翻譯落差的書寫方式,又使得其中欲表達的意思難以被讀者準確捕捉。

正如同日治台灣與戰後台灣在行政檔案、語言文化、國族認同與城市地景的巨大差異,「斷裂」似乎也成為串起陳飛豪作品整體的核心概念。無論是具體的場館建築,日常的語言文字,抑或是內化於行為的文化慣習,它們都因著政權更迭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記,然後經過時間堆疊覆蓋,漸次交織成幽微難解的網。然而,也或許正是這樣的斷裂性,使得台灣多重而曖昧的國族認同,提供一種創造更多想像與辯證的空間。歡迎週日加入這場精彩的分享會,一同探索家庭照相簿中的日治台北城。

 

與談者

講者:陳飛豪
與談:曹良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