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TALKS

朱盈樺的創作計劃

日期│2016.4.3(日)14:30-16: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PHOTO TALKS 第四場討論會,邀請朱盈樺分享她過去至今四個主要的創作計劃,並藉此討論攝影當中觀看的視角與機械的中介角色。

朱盈樺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攝影與城市文化學系碩士,並在 2011 年取得英國西敏寺大學媒體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創作)。或許是求學背景使然,盈樺的創作與學術研究主題,多是從攝影中關於「場面調度」(mise en scène)的特性出發,藉由生活實驗的方式介入日常的週而復始,以探索個人記憶與空間的關係,解讀當代社會對城市的曖昧與想像,進而逐步解構/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城市學。

2009 年的《平行記憶》,是盈樺於世界各地駐村、旅行、學習與回家的路上,替自己設定的遊戲。這個遊戲的規則是每日必須於特定時間,依照心情與環境,選擇隨身攜帶的小小人拍攝一張照片。小小人的視角不僅成為與城市空間對話的一系列影像編碼,創作者也得以審視個人在特定時空、不同身分轉換之間(外來者/旅客/學生/駐村藝術家/在地人),與城市開展出的微妙關係。

2010 年的《旅行家》,則是藉由現成物 (ready-made) 娃娃屋模型的重複排列,以及 Google 街景三維空間互動影像的並置,勾勒那些「記憶中住過的家」,同時討論「家」與城市之間的關聯性。由於自身的體驗與經歷,「家」對於創作者而言,並非固定不變的座標與存在,反而比較像是經過記憶累積、篩選後,一個靈活而變動的概念。 盈樺將記憶中的家,透過幻燈影像與機具呈現,不僅製造出「窺探」的氛圍,也試圖透過製作作品時媒介轉化的過程,探討攝影科技發展和記憶流動性之間的關係。

在 2013 年的創作計劃《跳.台南》當中,盈樺以四百片棧板搭起展覽空間,在棧板上鋪上木板、塗滿黑板漆、繪上跳房子的遊戲格,並在看似資訊台的立柱上放置一個個機具(viewmaster),內建不同台南區域的 3D 影像。創作者企圖以開放的展場特性,連結周邊社區和來往流動的人潮,邀請觀者在互動過程中去認識作品,同時也瞭解人、城市、記憶和想像之間的關聯與建構。

而近期於北美館展覽《小・大》展出的空間裝置《娃娃屋 #1》,更是結合過去的小小人、模型空間的調度與燈光設計,以及潛望鏡、凹面鏡、凸面鏡、放大鏡等鏡面效果,再次解構觀者的尋常視角,讓我們跳脫真實世界的框架,以一種嶄新的觀看途徑,認識城市的角落與光景。關於攝影的視角與機具,有太多討論的方式,然而與其從攝影史或技術發展史切入,我們誠摯邀請大家本週日下午從創作者的作品出發,一起探索這些有趣的議題與面向。

 

與會者

講者:朱盈樺
主持:曹良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