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推出的新款手機(Pixel 8 系列)主打 AI 照片編輯功能的廣告詞,聽起來像是一個承諾:「毫不費力,卻做得更多」(Do more, effortlessly.)。在這個充斥混亂與紛爭的時代,每件事做起來都比以往來得更為艱辛,這樣一句標榜著事半功倍的宣傳語,輕而易舉地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當然,不費力是真的,但是它有條件――為了擁有更便利的生活,我們得和科技做個交易,給出一些東西作為交換:我們的臉、我們的個資,甚至是我們自己。而智慧型手機中主打的 AI 照片編輯功能讓我們更輕易地拍攝、創作、修改照片,無論是要移除圖片中干擾主體的人事物,將陰沉沉的天空換成晴朗的好天氣,還是替裡頭的被攝者調整尺寸、色彩或位置,只要輕點螢幕上幾個功能鍵就能做到。但這樣的便利性向我們索要的代價,是我們本不該輕易給出的真實性。
《WIRED》雜誌編輯 Julian Chokkattu 在針對 Google 這款新手機的評論中指出,其照片編輯功能就像是一個簡易版的 Photoshop,而使用者幾乎不需要任何編輯經驗就能輕鬆上手。其變造相片和影片的功能非常驚人,使用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將它們修改成理想中的樣貌,但同時,現實生活的本質面貌也將隨之消失。在以視覺圖像為主導的社群媒體,如 Instagram、Snapchat 等的風行下,人們趨於追求完美的自我再現,修圖、濾鏡從此不可或缺,AI 修圖應用程式「Facetune」亦廣受歡迎,可以想見這款手機的新功能有多麼令人趨之若鶩――畢竟美貌就是資本,而每個人都想變得富有。雖然 AI 自此改變了人們與照片間的關係,卻也未必沒有好處,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數位攝影計畫」主持人 Tom Ashe 便提到,當手機本身具備了圖片編輯工具,就能使製圖技能變得更為民主化,人們可以自主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形式揭露、再現自己,也能讓我們對於「照片即為客觀事實」這一論點,更添幾分應有的警覺和懷疑。
這正是 AI 給我們的另一項承諾:它將改變我們用以衡量客觀事實的尺度。它挑戰了我們以往觀看圖像及圖像人物的方式,強迫我們質疑他人及自身對於現實的視野和理解。於此同時,Google 手機推出的 AI 修圖功能,可能會產生更多為追求完美而生的偽製照片,破壞人們視覺溝通的管道,並讓早已猖獗的錯誤資訊更加甚囂塵上。而正如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CSC)藝術史與視覺文化教授 Derek Conrad Murray 所說,當人們自由操縱數位圖像的時代來臨,我們所要面對的,便是連攝影都具備無限善變性的時刻。